行业分类
  • 个人防护
    头部防护
    安全帽
    防撞帽
    防尘帽
    配件
    眼面部防护
    眼部防护
    面部防护
    听力防护
    耳塞
    耳罩
    配件
    手部防护
    通用手套
    防化手套
    防割手套
    隔热手套
    防静电手套
    绝缘手套
    医用手套
    呼吸防护
    口罩
    面罩
    通风头罩
    气衣
    呼吸器
    配件
    身体防护
    普通工作服
    防静电工作服
    绝缘工作服
    防化服
    隔热服
    防寒服
    白大褂
    反光背心
    配件
    足部防护
    安全鞋
    普通工作鞋
    配件
    坠落防护
    安全带
    安全梯
    三脚架
    水平(垂直)生命线
    安全网
    配件
  • 辐射控制区防护
    射线防护
    控制区辐射防护
  • 安全警戒
    安全隔离
    警示带
    安全锁具
    声光报警器
    隔离门槛
  • 消防救生
    救生衣
    救生圈
    防火毯
    急救箱
    火灾警报器
    消防头盔
  • 工业检测
    气体检测仪
    噪声监测仪
    火焰探测仪
    电磁波检测仪
    辐射检测仪
    MSA红外热成像仪
  • 电源照明
    电池
    头灯
    防爆手电
    LED呼吸灯带
    应急照明灯
  • 环境管理
    清洁
    取样
    地垫
    污物收集
  • 物料管理
    化学品存储柜
    储物箱
    工具包
    储物架

氧化锌中毒

发表时间:2020-04-14 10:50

  氧化锌,ZnO,是锌的氧化物,不溶于水,溶于强酸或碱液中。工业上接触氧化锌的机会有:锌、铜等有色金属冶炼、制造锌白、电焊或气割涂有锌白的金属板材等。

  氧化锌对于人体的影响表现为:(一)金属烟热:是大量吸入氧化锌烟尘引起的急性中毒,其病程分为前驱期,口中有微甜、疲倦、思睡、食欲不佳、胸部有紧束感,有时有干咳;发作期,在接触后4~8小时,先寒颤,2~3小时后即发高热,体温升至38~39摄氏度或更高,伴有头疼、头昏、耳鸣、肌肉和关节酸痛、口渴等症状,有时可出现恶心、呕吐和腹痛,发热时间一般只持续数小时(6~7小时),到次晨,大量出汗后下降,最长不超过一天,发作后,在2~3天内可能仍可闻及罗音。(二)尘肺:是长时间吸入硬脂酸锌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可有气促、咳嗽、咳痰症状。(三)皮肤和粘膜损害:大量氧化锌粉尘可阻塞皮脂腺管引起皮肤丘疹、湿疹。

  锌矿焙烧、精炼过程,应防止烟尘和有害气体逸散。炼铜时尽量用电炉或反射炉代替旧式坩锅炉。加料、熔炼、出料、浇铸时尽量采取密闭化和机械化,装设吸尘回收设备。此外,注意个人防护和环境卫生。

  实例1   1983年8月16日,某船厂铜工陈某(男,27岁)在船舱内焊接涂锌管,下班4小时后,即出现喉痛、咳嗽、发热等变态反应症状,经医院就诊诊断为氧化锌中毒(即金属烟热)。

原应分析:船舱内通风不良,无局部排气设备,缺乏有效个人防护。

  实例2   某造船厂沪南分厂与国外签订集装箱船造船合同,按工艺规定需用日本进口的环氧富锌漆(含锌70%)进行涂装。涂有环氧富锌漆的船用钢板用火灯除漆,当燃烧到800摄氏度时即有氧化锌烟雾逸散。

  1983年6月2日,火工校正工沈某(男、50岁)在压水舱用火灯烧除钢板上的环氧富锌漆时吸入氧化锌烟雾,下班回家后晚上,感全身乏力、头晕、胃口不佳、口内金属味、先感发冷后体温即升至38摄氏度以上,第二天去医院就诊诊断为氧化锌中毒,病休七天。

  1983年6月7日火工校正工王某(男、47岁)在压水舱用火灯烧除钢板上的油漆时吸入氧化锌烟雾,下班回家后也发生上述类似症状,第二天去医院就诊,诊断为氧化锌中毒,病休二周。

  原因分析:压水舱属密闭舱室,通风不良,操作岗位又无必要的机械通风措施是造成中毒的主要原因。工人虽戴有静电吸附口罩,但时间超过2小时后即失效,个人防护用品不及时调换也为中毒原因之一。

  实例3   1983年2月21日,某造船厂船体车间电焊工夏某(男、20岁)在小舱室内焊接涂锌钢板时吸入氧化锌烟气而中毒;2月25日,船体车间电焊工沈某(男、23岁)在小舱室内焊接涂锌钢板时吸入氧化锌烟气而中毒;2月27日,造安车间电焊工倪某(男、47岁)在小舱室内焊接涂锌管时吸入氧化锌烟气而中毒。

  原因分析:船舱内通风不良,无局部排气设备,缺乏有效的个人防护。

  实例4   1983年2月24日,上海某锅炉厂锅炉车间电焊工倪某(男、23岁)在对产品液氨储槽电焊时吸入氧化锌咽气,至当晚11时即发生畏寒、发热等中毒症状,经医院诊断为氧化锌中毒。

  原因分析:液氨储槽为筒体状,筒体内通风不良,无局部排气设备,缺乏有效个人防护。

  实例5   1984年11月18日上午7时,某化工厂氧化锌生产车间收粉处生产设备发生故障,布袋脱落。工人梁某、唐某未戴防毒面具,即投入抢修,吸入含氧化锌的蒸气,当晚,两名工人均出现发热(38.8摄氏度)、头痛、乏力和四肢酸痛等症状。

  原因分析:设备故障检修时工人未配戴好防毒面具,平时对工人缺乏职业卫生的宣教,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